从网上预定下的旅店是在一条并不算繁华的街上,可是离市中心很近。人行道破旧不堪,如果是在下雨天,那些坑坑洼洼里肯定积满了浑浊的水。街道两边不时可见一些空房子,从破了的窗户里望进去,里面黑森森的,什么也没有。东欧很多人都跑去西欧寻找他们的新生活去了,可是却把房子留了下来。常常听见德国人开玩笑,如果去东欧旅游,其实可以不用住旅馆,随便找一处空房子住就是了。
突然看到一幢房子积满灰尘的玻璃窗上贴着“上海大酒家”的字样。瞬间觉得很亲切。只是如今人去楼空,光景显得很有点凄惨。
欧洲到处是中国餐馆,可是一半的中国餐馆里,都不说中文,微笑着迎出来的只有越南人。正如欧洲的很多寿司店里听不见日文,可是中国人做出的寿司,味道一点也不差。
对照着地图,终于找到了旅店。旅店并没有显目的外观,欧洲很多的小旅店在外表看起来,根本看不出内里的乾坤。样子普通到好像居民住宅。其实也是居民住宅,不过是改头换面过了的。可是欧洲人很喜欢,他们极少去住那些正儿八经的hotel。那样不能算作旅游。他们这样想。
需得整个人压到门上方能推开这扇黑漆大门。穿过一个放着分类垃圾桶的过道,向左一拐,便到了一处楼房的底楼门厅。门厅中央是一架古老的全机械电梯,门和四壁以及地面全是木制的,由人亲自关上才行。狭小的电梯间,仅能容下两人。一盏灯泡在头顶上发出昏黄的光。这样老的电梯,可以想见这幢房子也是年代久远。
虽然整个欧洲经历过二战的侵袭,可是,上了岁数的老房子还是不少,并且依然傲立街头。曾经一个德国人,在吃午饭的时候,很平静地告诉我,他目前住的房子,已经有一百年历史了。我诧异得无法言语,然而,他只是轻轻地皱了皱眉头,告诉我除了供暖系统不很灵便,其他的,并没什么特别。
门厅的右边是盘旋而上的阶梯,阶梯的左手边是铸着巴洛克风格的繁缛复杂花纹的冰冷的铁扶手,右手边的墙壁上,铺着苏联时代常见的墨绿色瓷砖。这样的风格,有那么一刻,会让你觉得从楼梯上下来的将会是一位电影中常见的五十年代的穿着布拉吉裙子的烫着大波浪的年轻女郎,她的嘴角,蕴藏着令人愉悦的微笑,可是,眼底却掩饰不住那个时代几乎所有人都有的一点忧郁,以及对未来的迷惘。
旅店是改建了一层公寓而来的,在四楼。经营者是一位30岁左右的年轻人,我们才出了电梯,他就已经候在门口了。他一边帮我们拿行李,一边用纯熟的英语告诉我们关于住宿的种种事项和要求。
房间虽然只有一个,可是,卫生间,会客区,卧室区,分布得非常合理。最让人欣喜的是,它还在沿墙的一边,做了一个开放式的小厨房,微波炉,电灶,咖啡机,洗菜池,操作台,应有尽有,橱柜的抽屉里,锅碗瓢盆干干净净地摆放着。盐和糖也没有遗忘。
写的很不错,只是不太喜欢你将欧洲作为一个笼统的概念,因为毕竟欧洲有很多国家,文化不同,习惯一大不一样。当然了,吃的也不一样。
夏天,布达佩斯的夏天在哪里?我怎么没有从文章中感受到任何一点夏天的气息呢?可能应该换一个题目吧?
“七月”出自《诗经》,指的不是阳历七月,而是农历七月。农历,一二三月表示的是春季,四五六月是夏季,七八九月是秋季,十到十二月是冬季,所以农历七月恰恰是由夏入秋的时节。
七月流火的季节应该是在恰恰是由夏入秋天气转凉的时节;九月授衣则指分发寒衣。
哈哈,楼上各位很考究啊.毕竟,文学似于艺术,是应该精益求精的!
不过,还是很喜欢这类的文章.一路赏来,感谢丽雯.
写的和一般,希望下次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