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只有那么几个。韶华暗暗地惊诧。她习惯了国内人头攒动的课堂。哪个教室不是坐满四五十人去?更叫她诧异的是,竟然老师还说这个班算是初级班中人数最多的一个。
待大家落座且安顿下来后,老师开始作自我介绍。他姓米勒,也是德国的一个大姓,就像中国人姓王姓张一样。他似乎对中国颇有了解,说中国有百家姓,其实德国也有。说时眼光正巧落到韶华身上。当得知韶华就来自中国时,便问韶华的姓氏。韶华告诉他自己姓阮。米勒发了半天音,都没念准。原来德文中的“R”和中文里的念法完全不同。而“韶华”这两个字的读音更是让人觉得很生涩拗口。
米勒只好问韶华有没有英文名字。韶华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什么样的英文名字适合自己。于是,米勒建议,不如就喊你“华”吧。你觉得怎么样?
韶华表示无异议。名字么,不过是一个记号而已。可是,尽管征得了韶华的同意,但米勒还是很认真地对韶华表示歉意,因为他不能很准确地用她的原名称呼她。德国人有时候真是过分的多礼。
米勒简短的开场白过后,轮到全班学生作自我介绍。虽然只有18个人,却涵盖了世界各地,但大多数都是来自发展中国家: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乌干达,印度,伊朗,伊拉克,老挝,越南等等。有些国家韶华甚至都没有听说过。
这样千里迢迢地跑到德国来,是为了什么呢?韶华听他们各自阐述来德国的目的:有些是来德国做Au-Pair Maedchen,也就是做家庭帮工,雇主负担食宿和零用钱,为期一年;有些是因为找了德籍丈夫并决定从此定居德国,所以来这里学德文;还有一些是想学好德语以便将来能够在德国找一份工作。
每个人都目标明确,韶华问自己,那么你呢,你又是为了什么来德国?她的脑中突然一片茫然,是啊,为了什么来德国呢?当初只想着要脱离那样沉闷乏味的生活环境,所以义无反顾地跟着林凯出了国。
但,出国并不是终点站,她该如何计划接踵而来的时光?日子一天天的,还很漫长,是关起门来做家庭妇女还是走出门去当职业妇女,一瞬间,她竟然失去了想象。
纯粹是为了出国而出国吗?尽管韶华对这个答案抱着本能的排斥态度,然而她终究还是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这趟出国,实质上就是在打一场无准备之仗。一想到光阴也许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空空地消耗,她的心情蓦然沉重起来。啊,明天。明天。明天。
和韶华的愁闷以及忧虑完全相反的是这个班的其他学生个个笑容满面,信心百倍。对他们而言,学好德语就是他们走向新生活的一把金钥匙,因此每个人都喜气洋洋的。谁说明天不会更美好?
乐观是他们留给韶华最为深刻的第一印象。那是一种真正的发自内心的乐观。和韶华同桌的是一位终日包着头巾的伊拉克妇女娜西塔,一次课间,她直言不讳地告诉韶华,她是四年前随丈夫来德国的。四年中也没读书也没工作,只是干干脆脆地每年生一个小孩,安安心心地做她的家庭主妇。丈夫原本在宝马公司上班,是一家人的衣食来源,不想半年前他在一次车祸中丧命。留下娜西塔和四个丁点大的孩子对着天空发怔。怎么办?
娜西塔一边用平静的语气述说着这段悲惨的往事,一边给韶华看她的签证。你看,我的签证还剩下四个月了。如果这四个月里我再找不到工作的话,那么我只能带着我的四个孩子回伊拉克去。现在匆匆忙忙来学德语,也是为了拼最后这一搏。
韶华听了不免油然而生一股同情之心。她想如果换成是自己,摊上了这样的生活,不知道会不会早已心神崩溃。她原本意欲说些慰藉的话,然而话到嘴边最终还是咽了下去。
因为,她发现,娜西塔对她说这些,根本就不是试图从她这里得到怜悯或者帮助。更确切地说,她也许只是借这个话题和韶华随便地聊聊家常罢了。
我是第一个,坐上沙发了。丽雯,我喜欢看你的小说,有一个小建议给你,能不能写完一篇再写一篇,时间太长我已经不记得上次的内容。
祝你身体健康,多多写小说给我们看
等后文….
追随你到这里来了,写的很好啊
从新浪一直跟到这里,对你的文字越发爱不释手。
“每个人都目标明确,韶华问自己,那么你呢,你又是为了什么来德国?她的脑中突然一片茫然,是啊,为了什么来德国呢?当初只想着要脱离那样沉闷乏味的生活环境,所以义无反顾地跟着林凯出了国。
但,出国并不是终点站,她该如何计划接踵而来的时光?日子一天天的,还很漫长,是关起门来做家庭妇女还是走出门去当职业妇女,一瞬间,她竟然失去了想象。
纯粹是为了出国而出国吗?尽管韶华对这个答案抱着本能的排斥态度,然而她终究还是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这趟出国,实质上就是在打一场无准备之仗。一想到光阴也许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空空地消耗,她的心情蓦然沉重起来。啊,明天。明天。明天。”
这一段,写到我的心里去了,为什么感觉好像写的就是我现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