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德国另类丐帮(上)

从小便被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是名副其实的“金钱社会”,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自然也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听起来,西方社会仿佛处处是黄金,遍地是银两似的,好一派“铜臭”的世界!

刚来德国,看见的,听见的,接触的,也的的确确无一不使我感叹,这社会,还真是有钱。别的不说,光瞧这街上跑的车,宝马和奔驰便不在少数。想来,这金钱世界里的老百姓,定也是吃穿不愁,家有余粮万斗吧。对比之下,我们这类无房无车终日只为口粮碌碌奔波之“无产阶级”,大概该划归为“穷人”这档了。

因此,第一次在地铁站入口的台阶上看见席地而坐衣衫颓旧的乞丐,多少还是有点吃惊的。没想到,这德国人中竟然也有“讨饭子”!同时,原本因“穷”而失落的心,多少也得了些安慰恢复了些自信:还好还好,自己的生活虽然清贫些,但也不至于沦落到如此悲凄的地步。施舍者在心理上往往有一种自欺欺人的优越感。自然,也比受施者更容易体会到高兴和满足。因而,我在初始,常常是毫不犹豫地往行乞者面前的可乐纸杯中丢下些零钱,心中甚至颇有些骄傲地想,别看你是德国人,可还不是得接受我们中国人的救济?很有点扬眉吐气的感觉。

但是,时间一久,这观念也就慢慢地转变了。尤其是在遇到形形色色的另类“乞丐”之后,我终于学会了捂紧自己的钱包,不再让辛辛苦苦挣来的欧元落入他人早已敞开的“化缘袋”中。

所谓的另类“乞丐”,当然外表上是绝对不会披着乞丐的外衣的。其中最为“绅士”的一族,便是流浪艺人。这类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倒也是凭着手艺吃饭。比方浑身涂满金粉银粉,随便往街头一站,当活体雕塑;或者三五朋友你吹我弹他唱,组成一支街边乐队;再或者,单人或双人出马献艺,如双手接抛高低球,如摆布牵线木偶,如用粉笔在纸上作画,力求模拟油画效果等等。以上种种,倒让我想到解放前北京紫禁城前天桥上跑江湖的练摊人。

只是时代发展了,他们如今不兴吆喝着说“大老爷们太太先生小姐,现到贵宝地卖点艺,求顿饱饭,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云云。但是,那打开的琴盒,脚下的铁匣子,还有倒扣在地上的黑色礼帽,无一不在提醒你:这可不是免费的露天剧场。按说,看了表演,得了些娱乐,给点小费,也是应该。但,你瞧瞧那“化缘袋”中的币值,分币几乎绝迹,角币也躲缩在角落羞于见人,一元两元的蜷伏在最底层,最上层的,那可是五元十元哪!不瞒你说,我有次还见到张五十元的。

人家给得这么慷慨,你说你能在口袋里摸索摸索最后于众目睽睽之下往他们的化缘袋里只丢进个几毛钱吗?其实,我有时候也在怀疑,嗯,姑且认为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好了,我以为,那些让人垂涎欲滴的“大钞”,很有可能,是那些“艺人”自己故意放在“化缘袋”里的,以此来诱取公众更多的钱。

公众们一般都会这么想,给得少,多不好意思。看看人家那么卖力地为你表演,而且还是在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就给个三元五元,权当慈善捐助吧。当然啰,拿出钱来的时候,你还不能表现出肉痛的样子,让人家看穿你“贫民”身份。说到底,失钱事小,丢脸可就事大了。而且,也不能摆出鄙薄的架势,不然,落个“歧视”穷人的恶名,那可更是永世不得翻身哪。所以,唯有装出心甘情愿的模样,缓缓蹲下身去,把几张或几枚钱币默默地放入“化缘袋”中,然后,在大家赞许和认可的目光中悄然走远。如此侠义的结果只能是,让你背着众人独自苦笑,两天的菜钱就这么没了,看来,又要过几天“节食”的日子了。

按说,施舍是一种美德,更有人鼓吹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可是,为什么当我面对那张出于同情的冲动而买下的街头乐队自产的唱碟时,倒觉得像是一种讽刺?那唱碟价格不亚于商场正版CD,可是质量就未免太次了些,听不了几次便罢工,从此只好束之高阁。

这第二种“乞钱者”,大概还真的是西方社会的特产。当然了,别的国家我不能保证说一定有,但在德国,我可是屡见不鲜啦!为什么说是西方社会的特产呢?因为,社会主义的老百姓们,虽说没什么钱,但到底还是有点骨气的,或者说,还是很看重自己的颜面的。不信?你去中国大街上走走,可有遇见半路拦住你,开门见山问你要零钱喝咖啡或打电话的?可是在慕尼黑以及法兰克福,我均“有幸”遭逢过这类“出门靠朋友”的厚脸者。

看穿着,他们绝对和普通市民无异。一般说来,他们的“工作地点”不是在超市门口便是在繁忙的购物街上。为什么?很简单,在这两处地方出没的路人,怎么会是身无分文者?

这些“乞钱者”,也有单枪匹马行动的,也有三五成群活动的。他们先是很勤奋地四处游走找寻目标,一旦发现“猎物”,立马迎上去。要么是做紧急求助状:朋友!我的钱包被偷了!你可不可以给我点零钱让我坐车回家?要么是做愁云满面状:朋友,你有一欧元吗?我现在有事想打个电话,可是身边没带钱。还有便是很夸张地对你笑,笑得你发蒙,然后他会热情地问你从哪里来,是不是来旅游的,在这里呆多久等等,你以为你遇上了古道热肠的异国人民,却没想到他突然杀你个措手不及——“朋友!给我点零钱请我喝杯咖啡吧!”原来,这“交谈”是要付代价的!

这样的次数多了,让我在瞠目结舌之际,倒也不得不佩服起这些人的“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本领来。若是换了我,且不说是不是真的身处困境,只光想想要问人家要钱,就有点羞人答答了。哎呀,多难为情!怎么开得了这个口?何况,素不相识的,人家凭什么给你钱呢?

可是,那些“乞钱者”呢,非但不以为耻,那神情,那态度,完完全全是“名正言顺,堂而皇之”的。似乎,你给他钱,那是最理所应当的事。有一回,向我前来要钱的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小女孩,张口便是让我给她一个一欧元硬币,说是要打电话给家中。尽管我很怀疑她的真实动机,但仍旧还是决定给她点零钱。纯粹是“爱屋及乌”的心态作祟,她让我联想起了我昔日的学生们,也是与她相仿年纪。

我于是打开零钱包。可是找来找去,发现并没有一欧元的硬币。她一直在旁边等着,双眼却左顾右盼,有点心不在焉的样子。现在想起来,她那时该是在找寻下一个目标呢。

很抱歉,我没有一欧元的硬币。过了一会儿,我说。她一听,马上回过神来迅速地回我一句,两欧元的硬币也行,或者你就给我同等数额的散钱好了!我登时呆住,脑子有点转不过来。向完全陌生的路人要钱,她怎么就要得那么理直气壮呢?瞧她那表情,好像我有义务非得给她钱似的。事实上,若她真的去打电话,两毛钱其实足矣。突然之间,我的“爱心”冰冻了。我本来还有后半句话来不及说——给你两个五毛的硬币可以吗?现在看来,是根本没有必要了。

我拿出四毛钱,告诉她,我只有这点零钱。她迟疑了一下,然后很快地从我手上把钱收走了。在那个刹那,我看见她的嘴角往下撇了撇,像是很有些不满意。连一句谢谢和告别都没有说,她便扭身走了。

钱给了,心情却很糟糕。起初想想忍不住为这个小女孩的无礼而生气,后来,又感到有点悲哀了,特别是当我听见身边的一些朋友们也有类似的经历的时候。难道,德国的未来,就交给这些孩子们吗?唉,但愿我是杞人忧天吧。

据说,这些半大的孩子,伸手向路人要钱的成功率是百分之八九十。因为他们往往找外国人或者老年人入手行骗。外国人人生地不熟,比较容易相信他们的话。而老年人呢,因为喜爱孩子,所以常常二话没说便给钱。

3 thoughts on “遭遇德国另类丐帮(上)”

  1. 好奇怪丽雯又有新作了!为什么老有新作推出却不见旧作完成呢?
    希望能看到丽雯尽快完成《锦瑟年华》,毕竟这已让我们等了太久太久!

  2. 其实不只德国如此,中国也是这样啊,现在看见这种人已经麻木了,分不清哪些是真正需要帮助的,所以干脆一率不理睬.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