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树之怒

昨日,天气晴好,和S去了新艺术馆看画展。

该馆的镇馆之宝便是莫奈和梵高等人的印象派油画作品。关于莫奈的《睡莲》,因为曾经在巴黎奥塞博物馆见过同系列中的另一幅,感觉似乎巴黎收藏的要比慕尼黑收藏的这一幅好。这一幅在光与影的描绘上稍逊一筹。莫奈对于色彩以及光影的捕捉是令人吃惊的。我犹清晰地记得爸爸在巴黎看莫奈《日出》时的感叹:你看那光线,就是太阳欲升未升前的那一刻,多么传神!我却诧异于莫奈对于水波的勾画,远看去,那水就活了似的在流动,不得不令人赞佩大师的手笔是如此的精湛。

和莫奈的绘画视野全然不同的是梵高的作品。这位生前据说只售卖出一张画(还是他哥哥出资购下)的画家,在潦倒和不甘的双重压迫下,最终精神分裂自杀而死。慕尼黑新艺术馆收藏的他的画作如《向日葵》、《麦田》等均是在1889年至1890年年间完成的。而1890年也就是梵高告别人世的这一年。因此他的画作除了有绘画史上的研究价值外,作为心理学或者说病理学上,也是同样有一定的探索价值。S说,很多画家,是画“外像”,也就是如实地描绘外界世界,但梵高不同,他描绘的是“内像”。他的画,看久了,使人压抑恐惧悚然。树是蓝色的,枝桠是黄色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在他的笔下厮杀着。他描绘的不是静物,因为精神上的原因,导致他眼中的所有物体发生畸变扭曲。那蓝色的树,很诡异地向上挣扎着,透出一种不甘心,而黄色的枝桠,更像是树体长出的触须,它们有着极旺盛的生命力,似乎不断地遭人砍劈又不断地从树体的各个方向长出。也许,这也是梵高内心深处对外部世界抗争的一种喻示吧。

向日葵也是同样,现实中柔软平静密集的花瓣,在他的眼中,就成了有血有肉的个体,每一瓣花瓣都扭动着身体奋力挥舞着伸展着跋扈着,长长的,一如动物的触角。梵高是把植物或者静物赋予了动物性的第一人。

我想,任何人都能够从梵高的画中感受到崩溃前最后的挣扎,伴随着绝望的不甘心。

看过梵高的人,一定会更加热爱生活。

生活对待我们,要比他好。你说呢?

3 thoughts on “蓝树之怒”

  1. 没错!听说向日葵是俄罗斯的国花,在那么寒冷的地方哎。最近我在种向日葵,好不容易长高一节居然被鸟吃光了叶子。不过拯救向日葵的行动在进行,相信它会活过来开出美丽的花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