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慕尼黑(15)

(五)

韶华对于李薇月的到来,很是高兴。因为终于有一个可以在课余说说话的人了。而且,她的德语刚入门,很多地方听不懂,有了李薇月同桌,还可以互相问一问。

没过多长时间,韶华和李薇月就熟络起来。韶华是诚心把李薇月当成朋友来交往。迄今为止,她的生活里,除了林凯,再也没有出现过别的中国人了。因此,她非常乐于结识并接纳李薇月,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生疏而全新的环境里,俗语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可以有商有量的人,总是好的。

而李薇月第一眼看到阮韶华的时候,也很有一些好感。也许是阮韶华外貌清秀文静,穿着又大方不俗,谈吐也斯斯文文的。

课余聊天的时候,李薇月知道了韶华持的是家庭团聚签证,她的丈夫在大学里做博士后,每月拿固定的工资。虽然韶华没有告诉李薇月林凯的工资具体是多少,但是李薇月感觉这笔收入应该不会少。因为韶华住在市区,虽然只有三十来平米的房子,但是房租却是一点也不便宜,每月四百多欧元。韶华还说他们可能不久将要搬家,因为她希望能够住得更加宽敞一点,而且也许明年她的父母会过来探亲,这样一间室的公寓,确实有些嫌小。

李薇月想,韶华不过只比她大了一岁,现在就已经可以坐享其成其丈夫的奋斗果实,而她,将来的路还长着呢,一切还得靠自己。从心底深处,她有些羡慕韶华。

有时候静下心来自己想想,不免有些迷茫,她现在这个样子,算不算是自讨苦吃呢?她那个时候出国,也是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的。

她是一个生长在北方小城里的姑娘,成长的过程也无风无浪,贴合她普通的家境背景。大学毕业后,她选择进了上海一家中外合资的玩具出口公司,工作是负责接订单。

她的英文水平不错,因此在职场上也得心应手。可是,她始终没有展露笑颜过,因为她所在公司的很多职员都不太瞧得起她,嫌鄙她是小地方来的。女同事们更是如此。其实,这家公司的老板对于下属倒是一视同仁的,李薇月的勤奋和努力他看在眼里,有时还会在员工大会上给予赞扬。但同事们就不一样了。他们和她是竞争关系。让一个乡下人占尽风光,这多少让人有些心理不平衡,她凭什么?

也许是出于嫉妒,也许是出于不服,总之,他们明里暗里地排挤她。女同事们常常在背后嘲讽她的衣着,发型,样貌,甚至她的英文发音。李薇月在心中恨得要命,这群女人,不如她年轻,也没有她能干,却因为在上海土生土长,所以有种莫名其妙的地域优越感。她咽不下这口闷气。难道就因为她来自小地方,所以特别低人一等么?

平日里,李薇月常听她们谈论欧美的流行风尚,语气中很有些神往。什么香水,首饰,服装,鞋包,名车……,但凡上了时尚杂志的东西,都是她们心仪的对象。只可惜,她们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出国去,所以,她们对于居住在国外的亲戚朋友艳羡不已。

李薇月暗暗地下了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出去镀镀金,让那些势利的女人们有朝一日在她面前自惭形秽,到那时,只有她嘲笑她们的份,她们再也不敢笑话她没见世面了。

促成她最终出国成行的还是公司因调整经营策略而进行的一次裁员行动。她亲眼见到有几位在公司工作了七八年的老员工被委婉地劝退。她看到他们眼里的委屈、不甘、难过、落寞。和这家公司朝夕相处了那么久,共同进退,到今天,竟然遭到这样无情地解雇,而且只给一个小时收拾东西的时间,仿佛是迫不及待扫地出门,像打发叫花子。

没有一个饭碗是安稳牢固的。虽然她现在还担不上这种风险,年轻也是她能够无所畏惧的本钱,但是谁知道呢,也许几年,十几年之后,她也有落得这个结局的可能。到了那时,拖家带口,却遭遇中年丢职,简直和老来丧子一样叫人绝望。不如也早些给自己找一条出路。

因为工作的需要,她常常会和其他外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接触。让她比较吃惊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有留洋的经历。而她的履历表上,清一色的本土学历。

如果换作其他一些工作,是否留过学也许并不很紧要,但是,她本身从事的是国际商贸,听这个名头就该和国际接轨。没有洋学历撑腰,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就好像学艺术的非得去法国接受熏陶,学机械的非得去德国接受进修一样。

每当她面对一些国际客户的时候,他们一听说她连国门都没有踏出过,脸上的讶异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对国外的人情世故一丁点都不了解的人如何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有了一纸出洋的学习证书,就好比是给自己的才能敲上了一个合格检验章。于是,她开始留意出国动向。

她自知去美国于她而言不是件容易的事,像她这样单枪匹马地出去,难免使人怀疑她的移民倾向,签证自然就难以办理。考托福或者考GRE,都是太漫长的求学之路,到好不容易考出来,还要操心如何申请学校和奖学金。等到一切尘埃落定,怕不是一年半载。她担心在时间的耗磨下,她的这股子冲劲会日益减淡,最后变成冷灰。她要的是速战速决的方式。恰好那段时间欧洲许多大学来中国招生,也给出了不少优惠的条件,留学德国的条件是最吸引人的,可以先念语言,通过语言考试后再申请读大学。而且大学的学费全免。加上德国生活费用也不高,一年不过三四万人民币。最让人心动的还是一条据说言之凿凿的小道消息:只要你的学业未完成,你就可以无限期地延长你的签证。所以不少学生就暂时把学业搁置在一边,抓紧时间打工赚钱,等到签证快到期了,返校继续课业。等到续完签证,便又离校开始打工生涯。

李薇月想,多学一门语言对她来说也没有什么坏处,随着在沪外资企业成分的日益丰富,原本门庭寥落的德语法语日语韩语等小语种专业人才开始大展拳脚,并且呈现日益紧俏热门的趋势。物以稀为贵,为了争夺这些紧缺的人力资源,一些公司甚至开出了万元月薪这样极有诱惑力的价码。

更何况,德国在发达国家中的排名也不差,在欧洲,它的经济发展态势一直处于“龙头”的位置,有人打了通俗易懂的比方说,德国可以说是欧洲的“美国”。

于是,李薇月决定去德国。

4 thoughts on “一个人的慕尼黑(15)”

  1. 丽雯:
    虽然我们看到你的不断更新很高兴,但你能不能加快锦瑟的年华?很多读者都在辛辛苦苦的等,拜托,快点吧

  2. yeah,i wish i could read it all about jin xiu nian hua:).i guess li wen already has the story in her mind,just needs to put them down in words,is that right?actually a little bit curious about how a story is ‘born’:).glad to read whatever you are writing here,hehe.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