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慕尼黑(16)

虽说德国的留学门槛较低,但是对于如何办理出国的具体步骤以及手续,李薇月也只是知晓一鳞半爪。经过多方打听,知道不少人委托中介代办。她于是也怀着试试看的心理联系了一家中介。

那家中介向她毫不含糊地拍着胸脯保证,李小姐,你这样的情况,签证是最好办的。真的。你本身大学毕业,又懂英语,出去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我们是纯粹看在你的的确确有真本实力的情形上,按照最低价,收你三万元,别人我们还要收得更多呢。为什么?因为难办呗。你想想看,三万元,保证你顺顺当当出国去,什么都不用你费心,多好。

李薇月有点迟疑。她对于这种天花乱坠的说辞本能地起了戒心。中介有时候就像“媒婆”,牵线搭桥时说得那个好听,稻草都能变成金条。等到大功告成,便溜得无影无踪,让你看到真相的那一刻有冤都没处诉。

中介的人员看到她犹豫不定的样子,又再接再厉道,说真的,这三万元也不是给我们的,我们也是要打点的呀。帮你一路过关斩将,不用你多走一步冤枉路,我们就全替你办好了。你只消安安心心地坐着,等不了多久,就可以坐上飞机飞到德国去了。多少简单。唉,要是我有你这么好的背景,老早就近水楼台先得月,给自己办了,我自己是做这一行的,别的中介我还不放心呢。我有好几个朋友,就是通过我这家中介办出去的,现在一个个在国外好得不得了,我现在打电话的时候就跟他们开玩笑,早知道当初我应该把一些好机会留给自己的。她们滔滔不绝地说着,让李薇月没有喘息和思考的机会。她们要她完全地,心甘情愿地走进这张网里来。

李薇月说,三万元,好像有点贵。她还在四处打探比较的阶段,并不想那么快就确定下来。说不定其他还有更好的中介呢?

三万元还贵?对方瞪大了眼睛,你随便去找一家别的中介公司看看,人家不收你四五万才怪。我们是因为尊重你的学识和才华,有心助你一臂之力,所以只收你三万元。说真的,这笔钱里,我们几乎是没有多少提成的,不信你自己算算。对方拿出纸笔,给她列出了长长一串预支数据,什么法律咨询费、信息提供费、签证服务费、出国培训费等等。李薇月想,似乎她们也很有道理。

别的地方有的只收一万的,最多也就两万,你们这个三万,是不是——李薇月提出异议。你既然这么说,那么我们也就实话告诉你好了。到我们这里来办理出国留学的人,很多都是之前找了别家的中介,花了很多钱不说,办了一半都被退回来了。真正叫做用钱打水漂。不是我有意要说同行的坏话,但是,你想想,谁的钱不是钱?都是辛辛苦苦赚的,被他们那些中介就这样随随便便几句话骗走了,你说气人不气人?做生意当然是要赚钱的,可是,赚这种昧良心的钱,是要断子绝孙的呀。我们还要继续做人的呀,把自己的名声搞臭,有什么好处?你说是不是?我早就对那些中介说过,有本事么你就来吃这碗饭,没本事么就别来掺和。不要老想着坑蒙拐骗这种下三烂的趁钱伎俩。

对方好象学过心理学一般,能够看透李薇月心中的疑虑并对症下药。为了让李薇月彻彻底底地自动自愿地吞掉鱼钩,中介的人员更进一步采取欲擒故纵的方法。

当然了,你如果不相信我们,你也可以自己去办。我们这边也有蛮多人刚开始的时候硬要自己去办。不放心我们呀,都是被那些黑心中介骗怕了。办到了后来,吃不消了。都是跑腿的生活呀。有些人住得远,一趟趟往上海跑,光是车票就已经花了上千去。最后,没办法,还是重新来找我们办。那些自己办成功的也有,不过后来都有些懊悔,为什么,时间拖得太久了。我们办理,最多不会拖过三四个月。我前段时间还收到一个由我们办出去的人写来的信,他说虽然当初花了三万元,觉得有些贵,但是出去了,才知道花的多么值得。花钱买个稳当嘛。现在他已经在国外的一家大公司里工作了。一个月,就已经把这笔钱赚回来了。李小姐,你就更加不用说了,学历又好,人又能干,出国去,真当是前程似锦,等下次发了财回国来,不要忘记我们呀。

李薇月想,花钱买个稳当。这话没错。三万元,就三万元吧。不过是少买了几件衣服,几个名牌包,取消了一次外出旅游罢了。这么一想,心里就平衡了。

中介的本领果真神通广大,曲里拐弯一番折腾,李薇月的签证在三个月后如期下来。

当李薇月向公司人事部交出辞职申请,大家都很意外。毕竟,此时她的事业正蒸蒸日上,又受到老板的垂青。在公司收拾东西的时候,平日里挤兑她的那些同事们怀着八分庆幸两分心虚的心情前来向她道别。嘴上说些留下来吧,我们都舍不得你走的虚情假意的话。其实心里面是巴不得她早点走,也去了她们的一块心病,少了一个争饭碗的人。

不过,得知李薇月是为了留学德国而辞职,她们顿时对她有些刮目相看。她居然要出国去了?平日尖酸刻薄的嘴脸立刻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异常地和颜悦色,细细地询问她的行程安排,很关心很热心。有人甚至贡献出自己的私人关系,告诉李薇月,如果她要买便宜的机票,但说无妨,她们有门有路。

李薇月心下暗自冷笑,这些人,不去考中戏,真是表演界的一大损失。

虽然同事们对于李薇月冒然辞职的这个举动多少有些不以为然,但是私底下终究还是对自己承认,且不谈李薇月是否明智,可至少她很理智。

别看她们现在走出去是让人羡慕的白领,那不过是担了个虚名。她们的恐慌和焦虑又有谁知道?每年总有年轻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大学应届或往届毕业生要跳进这家公司来和她们抢位置。幸而她们如今尚且处在年华正盛的年纪,倒也没有那么容易被挤出局。但是十年以后呢?那就难说了。谁见到写字楼里四十来岁的Miss?

她们那时候该怎么办呢?

唉,该来的总会来的,现在想到头疼也没有用。过一天算一天吧。出国,当然也是一条路,能够镀点金回来唬唬人,给自己的资历加份保险,也是好的。不过,很多事情都是很难说的,到了国外,万一有个什么事情,那是喊天呼地都不灵的。哪怕走在路上摔个跤,恐怕都比这边痛些。

李薇月在踏上飞机的那一刻,就在心里默默地说再见。这句再见不是对父母说的,也不是对亲朋好友说的,她是对自己过去这二十几年的生活说的。国内的一切,上了飞机,就断了根。

3 thoughts on “一个人的慕尼黑(16)”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