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慕尼黑(17)

四五月的德国,还是乍暖还寒的气候。在国内,特别是南方的一些城市里,这个时候已经是裙裾飘飘,短衫凉鞋了。慕尼黑因为纬度较高,所以街上的人还没有完全地换下冬装。加上这段时间一直下雨下雪的,闷得人都要发霉了。因此难得遇到一个天气晴朗,气温又高的周末,几乎全城老少都走出家门到户外享受阳光去了。韶华和林凯也不例外。

林凯本来是建议去伊萨河边走走,晒晒太阳。但是韶华说,难得周六天气那么好,自从来了德国,也没有好好地逛过一次玛丽亚广场的步行购物街,周日反正商店不营业,正好可以安排去公园或者湖边。

玛丽亚广场上每到周末便人如潮涌,逢着好天气,更是人山人海。

沿着地铁车站的自动扶梯缓缓上升到地面,韶华几乎被迎面而来的热闹喧哗冲击得站不住脚。广场一侧是新歌特式风格的市政厅,在它的高达85米的楼塔上,有着举世闻名的组钟,每到上午十一点整的时候,钟上的机械木偶人就会出来一边跳舞一边旋转,据说是为了纪念慕尼黑历史上的两件大事。一是1568年在玛丽亚广场举行的马术比赛,另一个是庆祝1517年消除了黑死病。

广场的空地上站着不少人,游客打扮,都持着相机翘首引颈等候着十一点钟的到来。

也许是因为文化的差异,韶华对此并不抱有很大的兴趣。林凯说,很快就要开始表演了,等一等吧。韶华说,只是一个木偶而已,又不是真人演出,有什么好看的。她说着这话,眼睛已经被身后一家服装店的橱窗吸了过去。她的心更是早早地飞到了广场另一侧商铺林立的购物街上。林凯也只好作罢。

一家家有名无名的店铺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连锁商场、品牌服装专卖店、鞋店、珠宝店、寝具店、浴具店、箱包店、双人刀具店、品牌厨具店、高级化妆品店、珍奇古玩店、纪念品店……应有尽有,让人眼花缭乱。

韶华饶有兴味地东张西望,不时突然地从街的这一边跑到街的那一边,林凯差点跟不上她。她很兴奋地指东指西让林凯看,有时候是一幅广告画,有时候是一件橱窗摆设,林凯想韶华真的还像个孩子,不过,看她那么快乐,他的心里也有说不出的高兴,虽然工作生活的压力都由他一个人在那里扛着,但是,此刻韶华的笑颜就是对他最好的安慰,也是对他辛苦付出的一种肯定。一股从心底升起的幸福感包围了他的全身。

只是幸福感往往是短暂的。特别是在这条充满了诱惑的街上。在有一眼没一眼地随着人流往前逛的时候,韶华忽然惊喜地看见一家鞋店的橱窗里展示的一双浅蓝色小羊皮皮鞋。简单、清爽、大方、高雅。是她梦寐以求的款式。她转过头来问林凯:“林凯,你看,这双鞋漂不漂亮?”林凯循着她的手指看过去,他用了一秒钟看鞋子,用了三秒钟看标价,230欧元。不菲的价钱。他只应了一句:“嗯,不错。”他错误地以为这一次和前几次一样,因此照旧没有多作停留。但是韶华的脚步却被钉住了。她太喜欢这双鞋子了。颜色,质地,尺码以及中跟设计,无不满足她的心意。

因为她的脚样有些长,在国内很难买到适合的鞋子,一般来说,她看得上的,准没有她的尺码,而有她尺码的,式样又实在难看。往往有心出去买鞋,空手而归是十有八九。找一双称心如意的鞋对她来说,着实是可遇而不可求。因此,一旦看到合适的,哪怕价钱贵一些,她觉得还是值得的,毕竟能够穿好几年呢。出国的时候,她随身带了两千欧元的现金。原本是预备着路上急用的。现在既然已经平安抵达了,这笔钱就可以拿来当作零花了。花两百三买一双鞋子,应该也不算过分吧。

何况她来德国,除了脚上当前穿的冬季短棉皮靴,只带了一双旅游鞋来换穿。开春穿的鞋子一双也没有。韶华心里是很想走进店堂去试一试这双鞋的。如果不合脚,那么也就心死了。不然,她知道自己会一直记挂着它。女人的天性使然。

“我想进店里去试试这双鞋。好吗?”韶华对着林凯的背影说。林凯微微怔了一下。难道她没有看到这双鞋的价格么?但他到底没有说什么,只是含糊地答:“前面还有很多店没逛呢,今天营业结束时间早,等下次等有时间再来吧。”韶华张了张口,想说,花不了多少时间的。可是林凯已经走出去四五米了,她也只好跟上去。

“我觉得这双鞋子蛮不错的。又很好配春天的衣服。你说呢?”韶华一边走一边仍然恋恋不舍地频频回头看,心不在焉间差点撞上了路人。

“其实,这个式样还是很普通的,我想应该别的商店也有吧。你可以再到别处去看看。”林凯慢吞吞地说。

韶华说:“假如别的商店没有怎么办?”林凯说:“先去看看再说吧。也许你会看到更喜欢的款式也说不定。”正那么说着,他就看见不远处一家平价鞋店的门口竖着一块标牌,上面贴着全面降价50%的大甩卖广告,红彤彤的,招徕着南来北往的行人。

“要不要去那里看看?”林凯冲着前方偏了偏头。韶华不置可否地说了句,随便。她对于削价产品并不像大部分女子一样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在她看来,任何东西,一旦低价抛售,就有点自轻自贱的意思了,从质量到产地,无一不让人怀疑其中暗含的水分。而且,她也坚信一点,真正的好东西是绝对不会在价格上大打折扣的。

那家店的鞋子韶华一双都没有看中,林凯推荐了好几双类似的浅色中跟皮鞋给她,都被她否决了。不是觉得这里做工粗糙,就是觉得颜色不正。总之,她万变不离其宗的唯一理由就是,便宜绝对没好货,穿不了几次就得进修理铺,简直就是浪费钱。

说了半天,她还是喜欢那双两百多的。林凯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不是看鞋子,你是看价格。要是这些鞋子末尾也添上个零,你肯定觉得这些鞋子也很好看。韶华听了林凯的话,有点不悦,这么说来好像她阮韶华是一个贪慕虚荣的人一般。

其实,林凯也不是有心说这些听了使人怄气的话。他心里面,还是很内疚的,也有点尴尬。要不是这个月实在是余钱不多,他肯定咬牙也要给韶华买下那双鞋子。就在前不久,他弟弟写了一封信来,信中除了报平安之外,也不经意地流露出很想拥有一台电脑的愿望。他们大学最近刚刚在每个寝室里安装了网络接口,同屋的其他人都争先恐后地买了电脑。到了后来,就只剩了他弟弟没有买电脑。他弟弟自尊心强,脸皮又薄,问别人借用了几次被别人有意无意地说了几句后便再也不肯去麻烦人家了,宁可自己一趟趟地跑去离宿舍很远的机房上机。他没有对父母说这些,怕他们听了难过,但是憋在心里又难受,所以他就对林凯说了,面对哥哥,是没有秘密的。

林凯看完信,心里觉得有点酸涩,他只有这一个弟弟,而且,从小到大都很乖,虽然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却一点也不娇气,身上穿的,是他的旧衣服,平日吃的,也不挑肥拣瘦,父母吃什么,他就吃什么。现在,他那么想要一台电脑,那么需要一台电脑,他这个做哥哥的怎么能够视若无睹呢?

但是他没有把这件事情对韶华说。何必呢,徒增她的烦恼。其实,就算对韶华说了,也就算韶华愿意拿出自己的钱来买那双鞋,林凯亦绝对不会答应。因为他想的是,既然韶华嫁给了他,理当一切开支由他承担,哪有动用她的私房钱的道理,让别人知道了还误会他林凯这么没本事,居然连妻子喜欢的一双鞋都买不起。

他对自己说,等将来有了钱,一定给她买。

韶华并不知道林凯的想法,她只觉出了一点,那就是:林凯是嫌那双鞋贵了。韶华得出了这个结论后便没有再接口。可也没有了逛街的兴致。不知为什么,她觉得心在一点点地变凉,他们才刚结婚呢,在经济上就已经那么不自由了。她仿佛能够预见她今后将要过的日子,那就是拮据、俭省、困窘。难道这就是她曾经心心念念想要的国外生活么?

4 thoughts on “一个人的慕尼黑(17)”

  1. 看一個人的慕尼黑到現在…覺得妳這一篇我特別喜歡,有點胸口悶住的感覺!
    有時夫妻相處就像文中的男女主角那樣,不多做解釋、不把問題講出來,反而就成了大疙瘩在…
    等著看後續的發展,加油囉^__^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