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道出了心事

香港拍片一向讲的是“速成”,商业化社会嘛,捞点钱先对付着吃顿半饱饭再说,有那个功夫精雕细镂,人早饿死了。于是乎,不化什么力气和心思,眨眼间一部电影就已经吆喝着上市了。也于是乎,商业娱乐片开始呈现越来越潦草的趋势。谈不上布局、构思、内涵、寓意、主题,更无需演员演技发挥,总之,让你看完了之后简直有种愤怒感——导演把观众当作了弱智儿娱乐了一把!

比方《购物狂》这部电影。

观毕,大呼上当。情节设计漏洞百出,线索安排主次不分,角色性格怪诞离谱,全篇内容一锅杂煮。到底,它要讲什么?它要反映什么?它要说明什么?完全不知所云。

电影自某女因从小被遗弃在某商场名牌楼层起讲述,说其长大后因此而得一后遗症——狂爱购物,尤其是狂爱购买国际名品衣鞋包,生活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在很偶然的机缘下,认识了另几位同样荒诞无稽的主人公:一位是患上“选择恐惧症”的精神科医生(一个自身精神有病的精神科医生?倒更像是混吃混喝骗人钱财的江湖郎中),时刻处于左右为难犹豫不定的矛盾状态中。一位是患上“精神分裂症”的富家子弟,前一秒才挥金如土,转眼便极端后悔,惜财如命。还有动辄以跳楼自杀相要挟的未婚妻,难以自控爱讲粗话的麻将狂,殿堂级购物狂的著名心理医生(怎么不治治自己的购物狂症?)等等。然后,各路人马锅碗瓢盆齐奏鸣,为两对男女婚配娶嫁的问题胡乱扰攘一阵,末了还搬出所谓的“高超心理学”,使得这两男两女终于在纷乱繁复的四角恋中理清头绪,找对各自的另一半。

除了内容的颠三倒四乱七八糟之外,影片中很多细节的处理也着实显得幼稚肤浅:

其一是关于女主角的购买力,不得不令人质疑。不过是一个女护士罢了,倒有将一屋子堆塞满国际大牌精品的本事,那屋子,比起明星的个人储藏室,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大概地球人都不知道吧,嘿嘿,在香港,仅凭一个护士的薪水就能享受到如此奢华的物质生活了,你说,还有什么地方比香港更富有比香港人更有钱?连沙特阿拉伯的油商们恐怕也只能望其项背自叹不如呢。

其二是关于香港银行的宽容力,也不得不令人起敬。电影中为了证明女主角购买那么多奢侈品的可能性,牵强附会地以“刷爆了二十几张信用卡”为理由作解释。大概地球人也不知道吧,原来香港银行那么宽宏大量。若是换了别的地方,别说刷爆一张信用卡,只怕逾期未付透支款的利息,便会因信用问题遭银行催讨乃至起诉了。想再申请第二张信用卡?门都没有!

其三是关于心理学的应用,更是不得不使人佩服。那自己就有心理问题的“蜚声国际”的心理医生,只消通过看看他人随便画的“屋树人”便能知晓对方心中想什么,最喜欢什么,最想要什么。一切问题都能通过“屋树人”迎刃而解。倘使开创心理分析学说的弗洛伊德地下有知,定也自愧弗如。此心理医生之举动非常成功地更加深了外人将心理学等同于巫汉神婆之窥心术的误解,只觉得心理学真是贼玄乎贼神秘贼奥妙无穷也!

就在我写下如上这些文字的时候,突然间顿悟,哎呀,那电影,它其实根本不要你看出什么内涵底蕴来,影片结尾那小女孩发自肺腑的欢呼声才是它真正要告诉你的东西:当个购物狂是很棒的,是很好玩的,是很开心的!(这难道不是道中了广大女同胞的心声?女人,谁不想做一个“想买什么就可以买什么”购物狂?不用考虑价格,不用计算花费,也不用担心明日生计,只管随心所欲地买东西,衣服首饰皮包鞋子化妆品护肤品……,能这样永无止境地买下去,多好!)大概近来香港经济不景气,所以要通过这样一部电影促使老百姓去消费去购物去花钱,让大家都来当一回购物狂。只可惜,片子实在拍得不高明,既浪费了胶卷又浪费了影帝(刘青云)影后(张柏芝)的演技,更浪费了我们观众的时间。

说到底,我们平民小百姓,手中的薪水屈指可数,只能算斤算两地“吝啬抠门”地过日子,纵使想当那“购物狂”,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呀。不知那导演,明不明白?

4 thoughts on “只是道出了心事”

  1. HK的银行的确宽宏大度~~~一般人拥有四到十张信用卡很常见呢……二十张是有点夸张但绝对不是没可能:(

  2. 是不是丽雯只看香港的商业片呢?至少到目前我只看tvb的电视剧,决不看大陆的连续剧和电影。

  3. 电影本来就是虚构的,它只是一种人们在空余时间里做为消遣的工具的一种,因此它的真实度高不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不能给我们带来娱乐.如果太强求电影的真实性,那还有多少电影看,你就那很多外国的大片来说吧,其中有的东西根本就是没有的东西或有的只是一点点的幻影,他们却能描述的天花乱醉,而且还有暴满的票房,难道你说这是因为这部电影的真实和可靠吸引了这么多的观众吗?

  4. 看一本很糟糕的电影,只是感觉浪费了时间,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娱乐”的乐趣。要做到使人“娱乐”也并不是一件易事呀。

Comments are closed.